近日,山城重庆气候温和多雨,山林腐木上一朵朵披着紫色“外衣”的菌子悄然钻出——它们就是热带紫褐裸伞(Gymnopilus dilepis(Berk.&Broome)Singer)。
这种菌子最会迷惑人类,幼时呈现鲜艳的紫红色、紫褐色,成熟后颜色变为黄褐色,又俗称“变色龙裸伞”。
更危险的是,它的外形酷似重庆人喜爱的松乳菇(松树菌),稍不注意就可能被它的“伪装术”所欺骗。
然而,热带紫褐裸伞绝非善类,为神经精神型中毒的毒蘑菇,含有裸盖菇素和相关的致幻物质,误食可出现头晕、全身乏力、麻木等症状。。
那么,热带紫褐裸伞如此危险,我们该如何识别它?
热带紫褐裸伞VS.松乳菇
特征 | 热带紫褐裸伞(有毒) | 松乳菇(松树菌)(可食用) |
菌盖 | 菌盖直径3-7cm,平展,幼时呈紫褐色,成熟后变为黄褐色,中央被褐色至暗褐色直立鳞片。 | 菌盖直径4-10cm,扁半球形至平展,中央下凹,湿时稍黏,黄褐色至橘黄色,有同心环纹,中央下陷,边缘内卷。 |
菌肉 | 菌肉淡黄色至米色,苦。 | 菌肉近白色至淡黄色或橙黄色,菌柄处颜色深,伤后呈青绿色,无辣味。 |
菌褶 | 菌褶褐黄色至淡锈褐色。 | 菌褶幅窄,较密,橘黄色,伤后或老后缓慢变绿色。 |
菌柄 | 菌柄长4-7cm,直径0.3-1cm,近圆柱形,褐色至紫褐色,有细小纤丝状鳞片。 | 菌柄长2-6cm,直径0.8-2cm,圆柱形,与菌盖同色,具有深色窝斑。 |
担孢子 | 担孢子6~8.5×4.5~6㎛,椭圆形至卵形,表面有小疣,无芽孔,锈褐色。 | 担孢子7~9×5.5~7㎛,包括网纹可达12×9㎛,宽椭圆形至卵形,有不完整网纹和离散短脊,近无色至带黄色,淀粉质。 |
乳汁 | 无。 | 乳汁量少,橙色至胡萝卜色,不变色,或与空气接触后呈酒红色,无辣味。 |
菌环 | 菌环丝膜状,易消失。 | 无。 |
生境 | 夏秋季生于南亚热带及热带林中腐木上或腐烂的竹子基部。 | 夏秋季生于针叶林中地上。 |
分布 | 分布于华南与西南地区。 | 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 |
【风险警示】勿采食 难鉴别
不采、不买、不食野生蘑菇!毒菇与食用菌“真假难辨”,大众普遍缺乏专业知识,不能准确的辨别毒蘑菇,极易误食引起中毒,唯一预防手段就是——管住嘴!
【应急指南】“菇”勇者 知急救
中毒三步急救法:
①立即拨打120(分秒必争!)
②清醒者先催吐(减少毒素吸收)
③留样送医(剩余蘑菇样品留样或清晰图片鉴定)
关键提醒
毒蘑菇中毒无特效解药!
唯一安全选择:远离野生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