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预防儿童肥胖,守护成长每一步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享受欢乐的节日,也是全社会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契机。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持续攀升,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显示,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为10.4%,6~17岁儿童青少年高达19%,部分城市甚至超过30%。肥胖可能产生哪些不良影响?如何帮助孩子预防超重肥胖?
一、了解肥胖:不仅是“外形”警报
儿童肥胖的本质是体内脂肪过度堆积,其危害远超想象。
01 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儿童肥胖与高血压存在密切关系。肥胖儿童高血压患病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1.5~2.2倍。儿童肥胖不但具有延续至成年的轨迹现象,还将影响成年后的血压水平,肥胖儿童6年后高血压的发病率是正常体重儿童的4~5倍。
02 对内分泌系统的危害
儿童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儿超重肥胖。北京市血压队列研究发现,肥胖儿童成年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2.7倍,儿童期至成年期持续肥胖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体重持续正常人群的4.3倍。超重及肥胖儿童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也高于正常体重儿童,儿童期至成年期持续肥胖的人群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是体重持续正常人群的9.5倍,儿童期肥胖者成年期发生肥胖的风险至少是正常人群的2倍。
03 对呼吸系统的危害
儿童哮喘与肥胖密切相关,随着BMI值升高哮喘患儿的肺功能会明显下降。肥胖儿童睡眠障碍相关症状的发生率较高,肥胖儿童平均每小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明显大于超重和正常体重儿童,睡眠时肥胖儿童的平均血氧饱和度、最低血氧饱和度均低于超重和正常体重儿童。
04 其他健康危害
肥胖引起的心理问题在儿童中已很常见,过度肥胖常引起性格内向型、人际交往困难型、焦虑型等儿童心理问题,肥胖还是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二、判断肥胖:不只是“体重”数字
按照《儿童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等相关指南标准建议,儿童是否真的胖,需综合考量身高、年龄、体重、腰围等多个因素。
01 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判定
采用WHO的生长发育标准评价儿童超重或肥胖。分为两个年龄段进行判断:
0~4岁儿童采用WHO2006年生长发育标准,计算身高别体重Z评分(WHZ),以2<WHZ≤3为超重,WHZ>3为肥胖;
5~5.9岁儿童采用WHO2007年生长发育标准,计算年龄别BMI的Z评分,以1<BMI-Z≤2为超重,BMI-Z>2为肥胖。
02 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判定
采用《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586~2018),按性别年龄别BMI值判定一般性超重肥胖;采用腰围或腰围身高比进行中心型肥胖筛查,其中,腰围以“7-18岁儿童青少年高腰围筛查界值”(WS/T 611-2018)中性别、年龄别第75百分位数和第90百分位数分别作为中心型超重和中心型肥胖的筛查界值,腰围身高比推荐以0.5作为中心型肥胖的筛查界值。
三、预防肥胖:不止是“少吃而已”
儿童时期不仅是体格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行为和生活方式发展形成的关键时期。行为和生活方式一旦形成,往往持续一生。因此,从生命早期就应重视儿童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培养,关注生命早期营养、保持合理膳食、适量身体活动、充足睡眠,预防儿童肥胖的发生发展。
01 生命早期
生命早期,关注母亲孕期体重监测和管理,婴幼儿期母乳喂养,适时适量添加辅食。
02 合理膳食摄入和饮食行为
孩子的食物品种选择多份小量,少吃高能量密度食物;合理选择零食,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足量饮水;规律进餐,每天吃早餐,多在家就餐,少在外就餐;营造良好的就餐氛围,就餐时尽量不看视频。
03 关注身体活动和生活方式
保持足量的身体活动,减少静态活动,限制视屏时间,保证适宜的睡眠时间。
儿童健康无小事,儿童肥胖的防控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从今天起,用科学的饮食规划、快乐的运动方式和温暖的陪伴,为孩子筑牢健康成长的基石。毕竟,没有什么比一个活力四射、自信阳光的孩子更能诠释儿童节的真谛!